回望2023年中国钛工业,想起了毛主席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诗词中,尤其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于2023年甚至未来几年中国钛工业调整与展望存在钛时代到来的喻意——不要说上、下游钛产业匹配失衡坚硬如铁难以逾越,未来产业应用领域拓展必将助力中国钛工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1、量级带来“阵痛”
尽管2023年中国钛工业拉开了新一轮调整的序幕,但这个调整阻挡不了钛产业未来发展的步伐。从钛工业历史的回望看,这是阶段性发展中面临的产业修复与纠偏。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钛工业发展进入了“量级时代”,产能大幅扩容,产量迅速增长,上、下游之间供需匹配几次出现过度失衡,下游与下游之间应用领域又未全面打开,导致2010年之后出现了第一轮调整。2022年末至今产生的这一轮调整带来的“阵痛”不容小觑,这一轮调整的修复期恐怕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当下的发展,用当下的眼光回望历史前行的路径——
上一轮真正的调整期是中国钛工业首次进入“量级时代”,在我国成为全球最大钛生产国与消费国后逐步开始的,2006年,海绵钛产量首次突破万吨大关,接近两万吨,市场刚需依然逐年增长,钛及钛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出现了潜在竞争。2010年,海绵钛产量达到57770吨,2012、2013年连续维持在8万吨的高位,市场热度导致中国钛产业调整进入了一个慢长的修复过程。
下面,记者从“量”的历史角度层层剖析2023年中国钛工业的发展与调整:
1958年—2000年。1958年,我国建设了第一家海绵钛厂抚顺铝厂海绵钛分厂(以下简称抚顺钛厂),年产量60吨,当年生产8吨。1966年建设三线企业906厂(现遵义钛厂),设计产能1000吨。1970年9月17日906厂生产出第一炉海绵钛。1958年—2000年,我国钛工业发展滞缓,42年海绵钛产量不足3万吨(20世纪70年代,多家海绵钛小厂相继倒闭,只剩下南方遵义钛厂北方抚顺钛厂)。
2001年—2005年。我国海绵钛产业因遵义钛厂5000吨项目被国家列为西部专项,在原有2000吨产能基础上新增3000吨产能,中国诞生了第一家5000吨级规模的海绵钛厂,与此同时,宝钛集团的钛加工材能力也大幅提升,海绵钛市场需求逐渐刚性增长。2004年7、8月份之前,海绵钛市场依然低迷;9月份后,海绵钛市场突然爆发。2001年—2005年,我国海绵钛产量超过2万吨,其中,2005年海绵钛产量9511吨,占全球海绵钛产量的9.4%,当年钛材产量占全球12.4%。钛材产量的占比透露海绵钛已经成为卖方市场,资本因利而往,南方北方新建海绵钛厂春潮涌动。
2006年—2010年。2005年,海绵钛价格朝着“天花板”跃升,一天一个价,出现了“批条”市场,卖批条买批条,出现了倒卖海绵钛“批条”的市场。2006年,中国海绵钛产量首次突破万吨达到18037吨,2006年—2010年,海绵钛累计生产21万吨左右,这5年海绵钛价格从2004年的4万元/吨上涨到30万元/吨,连废钛价格都突破10万元/吨,废钛价格是2023年0级钛价格的两倍多。这期间,海绵钛厂由两家增至10多家,产能迅速增加到15万吨以上。2006年—2010年,海绵钛价格坐上了“过山车”——4万多元/吨起步,跃上30万元/吨,又回落到15万元/吨、12万元/吨;
2011年—2015年。尽管2006年—2010年海绵钛价格从30万元/吨的高点回落到15万元/吨、12万元/吨甚至10万元/吨,但依然有利可图,因而,资本趋利发展的势头依然不减。2011年—2015年海绵钛产量累计生产36万吨左右。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产量站上8.1万吨之上,但市场形成了“反常”的现象:一是海绵钛产量增加,二是市场刚需增长,三是价格大幅跌落,四是钛及钛加工材企业艰难,一轮“自食其果”的产能过剩内卷开始了。
2016年—2020年。钛及钛加工材价格从2010年逐步走低以来,连续下行破10万元/吨、9万元/吨、8万元/吨、5万元/吨......2015年时每吨已经砸到了4万多元的价格,回到了2004年的原点,应验了“哪里来的回到哪里去”这句话。海绵钛价格经过2010年调整之后,也有几家海绵钛企业相继关门,我国第一家海绵钛厂抚顺钛厂告别了钛的舞台。市场有山峰之美,也有低谷之难,2016年春节前后海绵钛价格砸到4万元/吨左右之后,海绵钛市场开始逐步回暖,当时记者写了篇分析《海绵钛量价“微爬”成常态》——分析的依据是2015年我国生产海绵钛62035吨,同比减少8.5%。海绵钛产能降至8.8万吨,同比大幅降低41.3%(一些海绵钛厂相继倒闭、关门或转型)。生产钛锭59736吨,同比增长4.7%。钛锭产能升至13.5万吨,同比增长8.9%;钛加工材生产48646吨,同比下降2.1%。看似几组枯燥的数据,却蕴藏着海绵钛产量、价格走向“微爬”的新常态。2016年—2020年海绵钛产量累计生产41万吨,量价同升,价格从最低时的4万元/吨升到8万元/吨。
2021年—2023年。2021年—2023年是“十四五”计划的前3年,2021年生产海绵钛13.99万吨,2022年生产海绵钛17.5万吨,两年累计突破31万吨,2023年预计22万吨左右,3年累计生产53万吨左右。按照当下海绵钛产业的全球分布,2023年中国海绵钛产量预计全球占比在75%左右,真正进入了中国钛工业发展的又一个量级时代。近几年,海绵钛价格刺激了资本的进入,产能扩容迅速,尽管市场刚需依然增长,但上、下游增长失衡,导致了新一轮调整,这或许也是内卷后由量变引起质变的又一次阵痛。这一轮调整与2010年—2016年的调整有相同的几个点:一是海绵钛产量增加,二是市场刚需依然稳中有增,三是价格大幅跌落,一轮“自食其果”的产能过剩内卷又上演了。
存在即合理,阵痛也必然,这是规律更是市场无形之手的修复,市场不相信眼泪,价格又回到了20年前。
2、质级迎来新生
“源于军品,兴于民品”的我国钛工业已经走到发展的瓶颈——高端不足,低端有余,量增过快,质升过慢,重复建设,内卷严重,低价博弈,忽略品质......这种现象将是量级走向质级的阵痛,也是走向质级必然的一次洗牌。比如,宝鸡钛谷600家以上钛企业中优秀企业、优势企业、品质企业、特色企业占比有多少?一个产业真正的强大不是遍地开花,不是企业“多多益善”。而是小有小的特质,大有大的强势,不是重复的内卷。当下的海绵钛也是一样,需要几年的凤凰涅槃,优胜劣汰,重组整合,浴火重生,才能在内卷后让市场在“量级”的博奕中走向“质级”的提升。未来,海绵钛企业的整合洗牌也是大势所趋,市场必将出现强者恒强的博弈。
2010年延续到2016年的那次调整,也是量级走向质级的一次提升,是内卷后的一次优胜劣汰。这几年,海绵钛企业后起之秀是宝钛华神、双瑞万基、金钛股份等,钛加工企业是西部超导、西部材料、天成航材、大力神、拓普达等。这些企业的品质提升助力了中国钛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记得当时去金钛股份采访时获悉,金钛股份注重海绵钛品质的提升,走上了品质之路,市场口碑良好。宝钛华神是辽宁发展得比较早的民营海绵钛企业,一直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产品主要供应宝钛集团、西部超导等,为宝钛探索C919大飞机、4500米深潜器、“奋斗者号”等国家重点项目用钛材提供了生产优质产品的优质原料,宝钛华神依托宝钛提出的品质理念助力了海绵钛品质的提升。老牌企业遵义钛业还建设了4000吨高质量海绵钛生产线,1999年就开发出军品小粒度海绵钛,至今一直保持着海绵钛内在质量的稳定性。质级的提升才能走向未来。
每一次量级走向质级的调整是阵痛更是发展。2010年逐步延续到2016年的那轮调整,诞生了新的钛及钛材加工企业,也倒闭了一些钛及钛材加工企业。2022年末开始至今的调整,同样是量级走向质级的调整,这一轮调整与2010年—2016年的调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是海绵钛企业的体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龙佰集团控股的云南国钛股份、新疆湘晟、攀钢海绵钛“三驾马车”已经走在海绵钛领域的世界级舞台上,必将助力海绵钛在“质级”调整中走向成本优化的道路;二是宝鸡钛谷钛加工材企业优势互补,构建了中国乃至全球的钛材料加工基地,这是暂时没有任何区域可以替代的;三是陕西作为钛工业大省,宝鸡、西安双翼齐飞,必将联手推动中国钛工业的大发展;四是攀枝花的矿源资源得天独厚,正在构建自己的钛钢产业链条;五是龙佰集团依托钛白粉发展,拓展海绵钛及合作下游发展,构建了钛白粉、海绵钛双翼连动加下游深耕的格局,钛白粉与海绵钛产能全球第一,必将在未来工艺提升中助力海绵钛提质降本的规模优势;六是新疆湘晟已经形成从钛矿到深加工的产业链条,据悉,目前钛加工材产量仅次于宝钛集团,产业链优势特别明显;七是七二五所与双瑞万基已经构建了从海洋用钛到其他领域用钛的深耕发展,同样具备自己的独特优势;八是安宁铁钛、西昌等地正在筹划建设6~8万吨海绵钛产能,加上云南国钛股份、新疆湘晟、攀钢海绵钛的扩容,未来海绵钛继续增量也是大势所趋;九是湖南金天、创润新材料、天成航材、江苏圣珀、大力神航空科技、巨成钛业、拓普达、核力新材、宝鸡鑫诺、茂淞新材、金海源、核新钛业等众多有品质、有特色的国企民企正在蓬勃发展等。
2022年末开始的这轮调整是化“量”为“质”的追求,是规模效应助力的绿色发展,只有质量进一步提升成本进一步优化,海绵钛形成规模化发展才能促进下游的推广应用。所以,调整必定是阵痛中的新生,调整是阶段性发展中的阵痛,是在“量”的内卷中“价”的内卷中推进中国钛工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当然,既然是调整那必定是一次优胜劣汰的洗牌与整合,海绵钛是这样,钛材加工材也是这样。因为,内卷之后必然迎来一轮灿烂,劣汰之后必然诞生一批新秀,洗牌之后必然是新生。
3、外域引发变革
钛圈很大,大到钛可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钛圈很小,小到全国钛及钛加工材规模合并起来也才只有千亿元级的水平,离万亿元级还相差甚远。钛圈的大与小是辩证的关系,不能正确看待大与小而陷入“井底”思维,发展就会受到禁锢。欣慰的是,有钛企开始走出域外,有外域资本开始“入侵”钛圈。
踏着2023年调整的步伐,宝鸡核力新材组织员工去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去考察智能工厂、黑灯工厂,对比后发现核力新材发展空间很大、潜力很大;
宝鸡鼎晟真空立足钛圈制作装备的同时,触角已经延伸到为半导体、陶瓷、珠宝等领域制造装备......跳出钛圈看钛圈,这是翻越“秦岭”天地宽的发展思维。
在钛圈企业走出去的时候,更多的域外企业走进了钛产业的发展。龙佰集团控股的云南国钛股份就是域外企业进入钛圈生产海绵钛,也是目前进入海绵钛行业最晚的一家,2019年才进入,如今海绵钛产能、产量全球第一。对于国钛股份对中国未来钛应用推广所产生的动能与贡献,5~10年后相信会有历史发展的肯定,只有做大做强做优才能助力海绵钛的合理发展;
新疆湘晟同样是外域企业进入钛圈,但其产业链贯通的优势十分明显,钛矿、海绵钛、钛材等已全线打通,钛加工材产量仅次于宝钛。研发的全球最大的20吨还原蒸馏炉为提质降耗创造了条件,随着工艺创新与完善,新疆湘晟的质量优势成本优势将凸现出来;
山东国鑫箔材的创业者曾经是钢铁行业的,才进入钛领域不到两年时间研发生产出了厚度0.018毫米宽幅650毫米的钛箔,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陕西华陆金钛也是从钢铁转型到钛圈,经过工艺创新完善,诞生了国内唯一的热轧钛锆型材企业,不但质量品质优异明显,成本也远远优于挤压、拉拔工艺生产的钛型材,相信不久,华陆金钛的钛型材性价比优势会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与接受;
另外,有一个外域进入钛圈的投资者,个人占股62%,他提出了石油化工领域用钛材产品的创新,把想法告诉了相关院校试验、攻关、研发,目前已出产品,外域的他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说到外域“入侵”钛圈带来的变革,想到了久远的故事《愚公移山》。愚公不愚,他知道移山之后域内域外的经济必然变革,走出去请进来,思维碰撞便是新生。2023年,宝钛集团等3家企业接单研发生手机3C用钛,随后便出现了外域资本投资3C产品的趋向。虽然3C产品目前看只是一个赛道,但“诱惑”引发外域资本投资也是一种对钛推广应用的推动。在此,也建议企业踏实做好自己的事,别轻易去争抢赛道,因为凡是赛道经济都有可能换道,何况手机的卖点主要是功能的使用,而非卖壳。至于,喊出手机3C用钛赛道会带出两、三万亿级市场的口号更是要审慎。因为,目前钛及钛加工材整个市值累计也才千亿元级别,两、三万亿的赛道经济难道是靠“如果”计算出来的。
外域进入钛产业与钛企业触角外域,对于钛工业的发展都将是一次变革,2023年已经有不少外域行业投资钛项目,这也引发了一些商业机遇。无锡汉能机械一直是做不锈钢、碳钢拉丝的,近年来,他们的触角已经延伸到钛行业,为西部超导、西部材料、宝鸡鑫诺等企业生产了钛拉丝设备。2023不仅是钛产业量级走向质级的阵痛、新生,更是外域资本带来钛产业发展创新思维的变革。
4、民品千姿百“钛”
1958年决定发展海绵钛建设抚顺钛厂,1966年在贵州建设906厂(现遵钛集团),在陕西建设902厂(现宝钛集团)时,初衷是“源于军品”的考虑。时代变迁,经济发展,中国钛工业要大发展需要走“兴于民品”之路,这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成立全国钛应用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初衷。钛民品的外延很广,石油化工、航天、航海、航空、海水淡化、建筑、体育用品等等,尤其是在化工领域用途占比很高,这是钛的优异性能决定的。暂且把这一类应用归为钛在“大民品”领域的应用。
由于钛的“亲生物金属”特性,近年来,钛在钛杯壶、厨具、户外系列产品的应用日益增长,虽然当下还只是“小民品”,但从2023年的几个迹象看,“兴于民品”的钛会在未来呈现爆发式增长。一年前,采访湖南五江轻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肖安江时,他说,他相信钛民品的发展在等待一个爆发点,钛民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时代一定会到来。2023年,尽管海绵钛价格从8万元/吨跌至现在的5万元/吨以下,熔炼、锻造、钛材等重复建设导致局部内卷,但钛民品市场发展如火如荼。表面看钛民品市场竞争激烈,内卷薄利,但这块蛋糕市场确实大了。比如,专做钛民用生活品的深圳极致钛业,今年销售产值大幅增长,已成为走在钛民用生活品前列的佼佼者,他们的钛家电产品市场份额在国内遥遥领先;西安庄信科技2023销售额增长两倍以上,研发有特色的钛民用生活品在市场上声名鹊起。2023是庄信科技快速发展的一年,也展示了“兴于民品”的品质钛生活正在到来;全球最大产能的钛杯壶系列产品生产企业希诺股份、坚持高品质走高端的太可以及飞剑钛品、五江钛品、安鸿熙达、铠斯等品牌正在酝酿等待千姿百“钛”的到来。
2023年7月中旬,中国有色金属报、希诺股份在南通主办召开的第五届中国钛民品高峰论坛,再一次引起了行业内外对亲生物金属——钛的关注。记者在宝钛集团、攀钢集团、西部材料、江苏圣珀、锦喜钛业、核力新材等企业了解到,2023年钛民用生活品所用钛板、钛管进入了十吨级数十吨级的量级采购,不再是过去的零星采购,一个潜在的市场正在形成,“兴于民品”的钛时代正在悄悄到来。
这里要提醒的是从事钛民用生活品的企业,要把品质放在第一位,尊重“亲生物金属”钛的健康特性。用品质好的材料才能生产好品质的健康钛品,这是钛民用生活品走得好、走得远的立命之本。
结语
2023年,量级走向质级阵痛的调整才刚刚开始,目前看调整仿佛波澜不惊,实际上这一轮调整必定是波涛汹涌!海绵钛价格已经从2022年的8万元/吨下跌至当下的5万元/吨,实际成交价低于5万元/吨。按照云南国钛股份、新疆湘晟、攀钢海绵钛、双瑞万基等海绵钛企业未来的发展布局,产能、产量将会大幅提升,虽然当下的熔炼、锻造、钛材企业重复建设了不少,但下游应用领域没有打开。因而,未来价格每走高一个台阶都很难了——这是产能过剩的市场决定的。
再就是外域的影响,现在钢铁等一些领域产业规模大,发展空间受限,“模糊”中认为钛产业小才20多万吨海绵钛,10多万吨钛材,发展空间巨大。从与钢铁、铝的角度看,钛的确发展空间巨大,值得资本涌入。但是只看到空间而忽视了应用领域空间还未打开的现状,那未来两、三年必将是外域企业与现在钛企业的一次竞争。比如,宝鸡一家从事酒店的经营者投巨资10多亿建设的万豪钛金近3万吨的熔炼炉,一下成为国内最大的钛熔炼企业,如此大手笔必将让现有熔炼震动;2019年才进入海绵钛领域的云南国钛股份已经形成9万吨产能,今年产量将突破5万吨并成为全球最大的海绵钛企业,他们确立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行业优势地位十分明显,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上市;山东国鑫箔材两年成为钛箔材生产的领跑者、陕西华陆金钛一年多成为热轧钛型材的国内唯一......
钛圈内部自身重复建设导致严重的内卷,外域创业者转型涉钛与钛圈内企业争抢市场,必将引发钛产业的深度调整,促进钛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重复建设看似自相残杀,实则是适者生存的一次博弈,是在内卷中实现优胜劣汰;外域创业者的加入是打破钛圈固步自封的格局,在理念碰撞、技术创新突破的思维中实现产业变革。内卷的结果是助力“钛变革”,推进中国钛工业在量级走向质级的阵痛调整中,推进“中国钛”走向高产量发展的变革之路。
2023年,中国海绵钛产量将首次突破20万吨,中国钛产业也将从产量级步入到质量级的转型调整,这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型期虽然阵痛,但这两、三年以上的调整是为了2026年到来的“十五五”规划走得更好。
“调整”漫道真如铁,“阵痛过后”从头越——阶段性调整,在倒下与新生中必将推动中国钛工业走向崭新的钛时代。